首页 > 新闻 > 学会动态 > 专委会 > 内容详情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举办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

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发布时间:2024-05-23

  2024年5月16日至17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

  本次论坛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再青春‘新时代 新活力’”为主题,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主办,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浙江浙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腾盛和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专委会主任委员许洪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院长黄莹和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运行单位及制造企业等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莅临参会,论坛由浙江大学李祖毅和杨强两位教授主持。

  

会场

  许洪强在致辞中对专委会举办的历届青年论坛作了简要介绍和总结回顾,并表示专委会致力于为电力行业青年科研人员搭建探讨专业技术问题、探索新兴技术方向、启发创新创业思维的学术交流平台,勉励青年人才在学术研究上要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积极探索、脚踏实地,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力量。

许洪强致辞

  黄莹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聚焦使命与愿景。作为本次青年论坛主要承办单位,学校非常关注电气学科领域青年学者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征程中的创新风貌和优秀成果,将积极为青年学者提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黄莹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黄刚作了题为“内嵌知识神经网络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的主旨报告。报告聚焦内嵌知识神经网络,重点围绕感知任务和调度任务阐述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指出相比于传统物理建模方式,研究成果可实现问题的快速准确求解;相比于经典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成果可弱化对数据的要求,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和鲁棒性。

黄刚作报告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张楷作了题为“电力调度知识抽取建模与智能辅助应用”的主旨报告。报告针对电力调度规程文档,报告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象化抽取调控知识关键信息,使用知识建模构建调控知识图谱,实现调度运行处置过程辅助决策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张楷作报告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施琳作了题为“数智化赋能厂站自动化运管的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江苏电网厂站自动化运管平台建设思路和实践工作,通过在厂站端和主站调控云实现对站控层、间隔层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全景运维管控,推动厂站自动化生产业务数智化转型。

施琳作报告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配电技术中心李昭作了题为“新型配电系统自趋优运行与分层分区协调控制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的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新型配电系统设备级-系统级自趋优运行模式、分层分区协调控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示范应用效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机构、电网运营企业、设备厂商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李昭作报告

  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王之梁作了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异常检测研究”的主旨报告。报告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恶意网络攻击频发、传统监测防御手段已不能保证电力监控系统网络的安全可靠的背景下,介绍了项目团队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异常检测方面的研究。

王之梁作报告

  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谢型浪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电力系统应用”的主旨报告。报告从人工智能大模型前沿技术概述、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路线分析、电力系统行业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分析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为大模型融入实际电力系统业务流程提供了实践参考。

谢型浪作报告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欧阳逸风作了题为“新能源多元互补并网及优化运行控制”的主旨报告。报告针对目前光伏并网存在电能输出可控性差、弱电网条件下不能稳定运行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储直流耦合的构网型光伏发电技术路线,旨在对标传统同步发电机组,打造一个源网友好的光伏发电系统,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源网友好的新型光储电站建设模式,支撑光伏发电友好并网控制。

欧阳逸风作报告

  17日,与会专家共同参观了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深入了解科创中心的发展情况和建设成果。据介绍,科创中心是新时代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全面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与会专家重点参观了双碳与智慧新能源实验室。据介绍,实验室主要包括先进半导体封装技术与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柔性直流电网故障限流保护技术及网源友好型智能光储系统等。

技术参观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青年科技人才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征程中的创新风貌和优秀成果,将带动更多电力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助力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作。